社會本位論(國家本位論)
代表人物:法國的涂爾干、德國的凱興斯泰納
基本觀點:人的本性是社會性;教育的最高目的在于使個人成為國家的合格公民, 具有起碼的政治品格、生產能力和社會生活素質,保證社會生活的穩定與延續;重視社會的價值及其需要,個人只是教育加工的“材料”和“要素”,它的發展必須服從社會需要; 個人的使命和價值在于為國家或社會獻身,社會價值高于個人價值,個人的存在與發展依賴并從屬于社會,評價教育的價值只能以其對社會的效益來衡量。
基本評價:
社會本位的價值取向重視教育的社會價值,強調教育目的從社會出發,滿足社會的需要,具有一定的合理性;將對教育目的的考查角度從宗教神學轉移到國家和社會事業上來,這種視角的轉換在近代有助于教育與教會的分離,在當代有助于動員國家和社會資源來發展教育事業。
但完全割裂人與社會的關系,過分強調人對社會的依賴,把教育的社會目的絕對化。這極易導致單純把人當作社會工具,而不是把人作為社會主體來培養,忽視個體的特殊性,否認個體在社會和國家生活中的積極能動作用,造成對人發展的嚴重束縛和壓抑, 違背了教育的人道主義原則。